DocxDetector

日本大學中的Turnitin現況: 促進學術誠信的多元策略.

作者圖片
翻譯及校對: Sophia Davis ,語法錯誤已使用 Gemini 優化。
2025-09-22 17:32:43 3 分鐘閱讀

生成性 AI 的爆炸式普及為教育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轉變與挑戰。學生撰寫報告與論文的過程,以及教師評估這些作品的標準,均受到根本性的質疑。在這個動盪的情勢下,Turnitin——這項全球廣泛使用的抄襲檢測服務,正從單一的「違規檢測工具」轉型為「促進學術誠信的教育支持平台」。

日本 Turnitin 登入頁面

什麼是Turnitin?以及其功能與在日本普及的背景

Turnitin是一款由一家於1998年在美國成立的教育科技公司提供的雲端服務。其基本功能是將學生提交的報告與論文內容,與網路上海量資訊(超過700億頁)、學術文獻資料庫以及本機構過去的提交內容進行比對,並以百分比顯示相似度。這使得既能識別無心的引用,也能檢測到惡意抄襲。

根據日本國內代理商iJapan Corporation的一位代表表示,截至2019年,日本已有超過80個機構採用了Turnitin,而且這一數字仍在攀升。這種廣泛使用主要有兩大原因。

首先是「風險防範」。以2014年的STAP細胞事件為例,學術不端是一個嚴重問題,不僅損害個人職涯,還會嚴重影響整個學校的社會信譽。Turnitin同時也作為一個「最終檢查工具」,輔助學生、教師與研究人員檢視自己的作品。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措施,用來彌補學術界主要依賴誠信運作時可能出現的漏洞,從而預防不當行為發生。

其次是「提升反饋品質」。正如其名“Feedback Studio”所示,Turnitin提供的不僅僅是抄襲檢測功能。教師可以在提交的文件中任何位置插入文字評論,並通過拖放預設的標準評論(QuickMark)來高效率地給出反饋。此外,它還整合了語音評論功能(Voice Comments)和由TOEFL主辦單位ETS開發的英語文法檢查引擎(e-rater),這使其成為英語教師一項極具價值的工具。由此,Turnitin作為一個整合性平台,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,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高品質的反饋。

各大學案例與多樣的使用方式

日本各大學引進Turnitin的形式和目的因各自的教育政策和歷史背景而差異極大。下面介紹幾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。

  • 早稻田大學:這所大學是日本首批在全校範圍內廣泛推行Turnitin Feedback Studio的先鋒。通過引進半自動化抄襲檢測,提升了教師檢查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。不過,該校於2023年12月停用了AI生成文字檢測功能,目前也沒有重新啟用的計劃,這主要是出於對AI檢測技術準確性以及教育方法差異的考慮。

  • 東京大學:該校對生成式AI採取了極為謹慎且具有教育意味的態度。在2023年3月至4月期間,他們發布了針對學生與教師的指導方針,提醒教師「切勿過分依賴AI檢測工具」。檢測結果僅作為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參考,而最終的評價依然強調由教師進行人工審查和與學生溝通。

  • 慶應大學:該校並未一刀切地禁止生成式AI的使用,而是鼓勵在正確認識到相關風險(如資訊安全、著作權等)的前提下,適當利用此技術來提升學習、研究和工作的效率。不過,使用前必須獲得負責教師的明確許可,且使用者需清楚標明文本中哪些部分是使用了AI生成的。

  • 立命館大學:自2017學年度開始部分引進,並於2023學年度秋季全面推行。該校引進Turnitin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防止抄襲,還在於從教育管理角度出發,例如用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數據參考。

  • 中央大學:從2024年10月起,全校各院系開始使用Turnitin Feedback Studio。目標是將學生在manaba學習管理系統(LMS)上提交的報告和論文與其他學生的提交以及網路資訊進行比對,從而確保學術誠信。

  • 大阪醫藥大學:該校在大學層面引進了「Turnitin Feedback Studio」,並針對更深層次的研究領域使用了「iThenticate」。iThenticate適合用於檢查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論文,因其主要比對的是學術期刊和出版商的資料庫。

由此可見,各大學在引進Turnitin時,在時機、規模以及是否採用AI檢測功能上都有所不同,這說明並不存在一個唯一的「正確答案」。

japan turnitin product info

最大的挑戰:日語支援與AI檢測準確性

Turnitin長期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「日語支援」。由於該工具最初主要針對英語市場開發,因此在處理漢字、平假名與片假名混合、獨特的日語語法結構以及學術術語時,常存在準確性不足的問題。

情況在2025年4月有了重大進展,Turnitin正式推出了支援日語提交的AI寫作檢測功能。該功能經過訓練,能夠檢測由最新語言模型(如GPT-4-o和GPT-4-o-mini)生成的文本,使檢測結果更為精確。

然而,即使技術有所進步,根本性的難題依然存在——那就是「誤判」的風險。有報導指出,一些由具備高超寫作技巧的人撰寫的文章被判定為AI生成,或是非母語者獨特的表達方式被錯誤地標記出來。Turnitin也承認,當AI評分落在1%至20%的低範圍內時,錯誤率會顯著上升。某項研究甚至顯示,非英語使用者撰寫的文章誤判率高達61%。

因此,日本大學通常不會將檢測結果視為最終定論,而更多地作為「輔導的啟發」工具。例如,東京大學制定了「不要過度依賴檢測工具」的指導原則,而慶應大學則是「參考檢測結果,再聽取學生解釋後綜合判斷」。通過師生之間的直接對話和教育來培養學術誠信,而非單純依賴技術,仍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方法。

japan turnitin ai check

大學的因應措施 — 指導原則、師資培訓與資料隱私

為了迎接 AI 時代,大學不僅僅在引進工具,更在推動一系列全面的措施。

  • 制定指導原則:早稻田大學、東京大學、慶應大學及其他多所大學已相繼發布「生成式 AI 使用指導原則」。這些原則普遍包含以下幾點:

    1. 不一概禁止:在肯定 AI 實用性的同時,也正視其可能帶來的風險(如資訊洩漏、版權問題與批判性思考能力下降)。

    2. 必須聲明使用情形:任何涉及 AI 輔助的部分,都應在文件中明確標示,例如以腳註或參考資料方式呈現。

    3. 由教師自行決定:最終判斷權交由課程負責教師,並需在每次作業中明確公告 AI 是否可以使用。

    4. 強化教師培訓:隨著工具的引進,針對教師的培訓計劃也成為必要措施。立教大學已推出教師手冊,詳細介紹了 Turnitin 的使用方法、如何解讀 AI 偵測結果,以及處理誤判的步驟。京都大學則在 2024 年舉辦了一場主題為「在 AI 時代,如何提供更理想的報告撰寫支援?」的教學論壇,為教師們交流應用經驗創造了平臺。

  • 關注資料隱私:由於 Turnitin 為美國公司,其學生提交的報告資料存放於國外伺服器,這一點在符合日本《個人資訊保護法》(PIPA)方面引發不少疑慮。因此,有消息指出,包括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在內的部分大學正調整合約,將資料存放於日本境內的伺服器;此外,也有大學考慮讓學生自行選擇是否使用,而非強制要求。

學術界討論與未來展望:日本學術會議的建議及學生意見

學術界對此議題正展開深入討論。2025 年 2 月,日本學術會議發布了題為「邁向接受並運用生成式 AI 的社會」的建議文件。這份建議的核心是認識到「僅靠 AI 偵測工具並不能確保學術誠信。」相對地,它強調透過教育培養學生深入思考與表達能力的重要性。這標誌著一個基本方向:不只是「打擊」不當行為,而是從根本上營造不易滋生不法行為的教學環境。

那麼,學生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?2024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,約有一半的日本大學生經常使用 AI 工具。但同時,不少學生對因誤判而可能遭受的不利處境深感憂慮。事實上,2023 年早稻田大學曾發生過一件手寫論文因 AI 偵測結果過高而引起爭議的事件,該校隨後積極釐清向學生說明相關流程。

從這些案例中,我們可以學到:偵測結果不應直接用作評分依據,而應作為開啟對話的起點。教師應根據偵測結果詢問學生「你是如何思考並完成這部分內容的?」並認真傾聽他們的解釋,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元認知能力的重要學習機會。

turnitin japan report

概述:邁向人與科技的共存

目前日本大學中使用 Turnitin 的情況,不僅僅是單純引進一款「監控工具」那麼簡單。而是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環境中,全面反思教育的本質——「學習的意義」、「創造知識的尊嚴」以及「尊重智慧財產權」——並致力於將這些核心價值傳遞給未來一代。

作為一項強大技術,Turnitin 確實能有效展現抄襲及不當使用 AI 的風險,從而減輕教職員的工作壓力。但這項技術是否能夠真正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,最終還是要看「人」的運用。這取決於教師如何理解和傳達指導原則,取決於學生如何把 AI 當作學習的工具,以及取決於大學如何設計一個鼓勵學術誠信、而非僅僅實行硬性規定的教育環境。

科技不斷進步,未來 AI 偵測的準確度勢必會進一步提高,但學術界那份基於「誠信」與「求知精神」的核心價值,絕不可能被技術所取代。日本大學應該把 Turnitin 視為不是防範不當行為的「防護盾」,而是一面促進師生交流與共同成長的「鏡子」,藉此創造更多對話與反思的空間。唯有在這種平衡中,才能構築出人與科技共存的理想教育未來。